《口弦》以传统乐器口弦为载体,通过诗意化的意象群构建出时空交错的叙事空间。开篇"青铜震颤的波纹里游动着祖先的骨笛"将口弦的振动波纹与远古骨笛的声波叠合,暗示音乐作为文明基因的传承属性。"月光在簧片上结霜"的意象既描绘出塞外寒夜的物理特征,又隐喻着民族记忆的凝固与保存。中段"马蹄踏碎沙粒的密语"与"丝绸裹着火焰西去"形成动静对照,通过商队、烽燧等符号再现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场景,口弦的震颤成为历史回响的介质。副歌部分"每个音符都长着迁徙的脚"的拟人化处理,揭示音乐作为游牧民族精神载体的本质属性,而"褪色的羊毛绳还在计数"则暗喻文明记忆的顽强延续。结尾处"风干的河床突然涨潮"的戏剧性反转,既指代乐器共鸣时的物理现象,又象征被现代文明遮蔽的传统正在复苏。全篇通过器物、自然、历史意象的多维编织,将口弦从物质实体升华为文化符码,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诗性重构。